第四十八章 善长归心
网络小说网www.txtwl.com,最快更新《大明第一臣》最新章节!
李善长是当惯了小吏的,而贾鲁当过工部尚书,中书左丞,跻身宰相之列。换句话说,他们俩的差距,就是乡镇小官跟中枢大员的距离。
同样的画大饼,张希孟不行,甚至朱元璋都不行。
唯有贾鲁能画,而且还能让李善长心甘情愿,坦然接受。
“老大人,您是说在下追随上位,就能青史留名?”
贾鲁一笑,“岂止是青史留名,这里离着沛县不远,王气所在,一千多年前,萧何辅汉,成就霸业。老夫似乎记得,萧何早年也不过是县衙的小吏罢了!”
李善长面色骤变,他拿汉高祖鼓动朱元璋,现在贾鲁拿萧何忽悠他,也算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了。
有趣的是朱元璋在接受了疫苗之后还能冷静面对,李善长却不可救药地中招了。
他想了好半天,终于狠下心。
来都来了,就跟着姓朱的干了!
不过李善长到底还有一丝疑虑,他沉吟片刻,这才道:“老大人,如今豪杰并起,天下大乱。何以上位能取得天下,收拾旧山河?”
“哈哈哈!”贾鲁大笑,“你不是看过了吗!”
李善长怔住了,片刻之后,他脸色涨得通红,双手不住颤抖,显得很激动,鼓足勇气,询问道:“老大人,难道真的要对豪强士绅下手?就不能通融?”
贾鲁一笑,“李善长,你是个聪明人,老夫不妨把这个事情说破了。蒙古人席卷天下,夺了大宋江山,固然是杀戮作恶,罄竹难书。但不少豪强地主还是安然无恙,继续荣华富贵。那些租种地主土地的佃户也是如此。不过是多了几个蒙古人主子罢了。该挨饿还是要挨饿,该受欺负,还是要受欺负。所不同的可能是以往三个人打他,现在变成了五个人……左右差不了许多,你说是吗?”
李善长深深吸了口气,情不自禁点头。
他对这话是五体投地地赞同。
因为他李家就是这样,守着几百亩土地,安安稳稳过日子。
李善长萌生了反对元廷的念头,也是瞧着红巾遍地,往上爬的路又被断了,一气之下,干脆投靠朱元璋,博一个前程,仅此而已。
想到这里,李善长再看那个小册子,他就明白了过来。
这份分田方略,不是单纯的给老百姓一点土地,换来百姓支持那么简单。
你要推翻元廷,要恢复旧日山河。
老百姓就要问一句,有什么用?
如果还是不死不活的样子,为什么要搏命?
恢复大宋朝能怎么样?
我们爱大宋,大宋爱我们吗?
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,飞龙九五重开大宋之天!
这句流传黄河两岸的口号,本质上是空的,飘在天下,没法落地。
可若是一旦跟这份分田方略结合起来。
天雷地火,瞬间凑齐。
能把大元朝的天下,炸出一个大窟窿来!
什么叫重开大宋之天?
那就是铲除豪强,均分田亩,平均土地,共同承担徭役赋税,并肩作战,直到杀出一个新天地为止。
至于李善长的想法,不能说没用,他把负担压在了流民身上。招募流民,耕种官田,让流民承担更多的田赋兵役。
对于那些士绅地主,以及他们的佃户,没有多少触及。而且由于官田赋税沉重,很多人会想方设法,把官田变成民田,减轻负担。
一旦这样的话,他们就从抗元的战车上下来了。
说穿了,李善长的方案只动员了一半的人。而张希孟的计划,是动员除了极少数地主之外的所有人。
格局大小,高下立判!
“天下豪杰虽然不少,但多为莽夫碌碌之辈。能重用文臣的都不多,更不要说胸怀韬略,腹有锦绣了。朱将军不论智勇,格局,皆远在群雄之上……公年富力强,得遇明主,他日必为史书明相,流芳百世!”
贾鲁称呼李善长为公,就是在说,你日后的地位肯定在我之上。
李善长自然听得出来,他口称不敢,可心里却是乐开了花。只不过李善长也不傻,那个张希孟虽然年轻,但是能提出分田方略,也不是寻常人物,而且显然朱元璋更看重他。
这一点李善长也没办法,先来后到,谁让他晚了!
不过他也有优势,那就是丰富的行政经验,还有跟下面人无与伦比的打交道经验。
就拿张希孟设想的分田计划来说,的确比起大多数的方案都公平合理,但是在李善长这种老吏看来,依旧是漏洞许多,可以操作的空间不小。
在仔细推敲了一夜之后,李善长主动来拜见朱元璋。
而朱元璋此刻也在和张希孟聊分田的事情,贾鲁也在。
要说起来,田绝不是那么容易分的。
眼前就有个活生生的例子,张家的仆人老王是怎么被抓住的,又是怎么送到张希孟手里的……这事情还挺有趣的。
前面不是说了,有一批士兵,偷了兵器,逃回了家乡,不愿意跟着朱元璋干了。
当时老朱去救郭子兴,也顾不上这些人,还生怕他们一走,影响了军心。
可是这帮人回到了家里,也没闲着。他们在军中见识了处置卢家,见识了分田,觉得热血沸腾,就该这么干……大家伙都是穷苦人,回家之后,就赶快落实。
他们聚集了一百多人,把当地一个地主,两家富户都给抓起来,当众砍头。
然后就组织分田……可是在这时候他们傻眼了,因为没有人读过书,也算不清田亩多少,不知道该怎么执行。
很凑巧,老王偷了张家的首饰,本想往南跑,找个太平的地方躲起来。可是兵荒马乱,根本跑不掉,他身上拿着一包首饰,想找个当铺换钱都很艰难。
他只能藏身村子里,靠着一个老农帮忙度日。他也够不要脸的,竟然拾起了张老爹的身份……说自己是读书人,为了躲避战祸,结果不幸遇到了元兵,妻儿都死了,他好容易逃出性命云云……
老农收留了他,给他住的地方,又给他一些粮食,条件就是每月收一件首饰。
老王躲了好几个月,元兵也退了,他就琢磨着去一个安稳的地方。
还没走成,就让一帮兵找出来,你不是识字吗?不是读过书吗?
帮我们分田!
老王很傻眼,我就是个奴仆,你们就拿这个考验我?
士兵们不管这些,刀压在了脖子上。
老王只能答应,不过很快他就发现了,分田这事,可大有关键……哪块好,哪块坏,有没有灌溉,一亩水浇地比起一亩普通的田,产量能高出一半。
还有,在农村缺少测量工具,因此估算土地面积,用的是弓步法,一弓步算五尺。这就出了问题了,一个大个子和一个小个子,腿长肯定不一样,弓步也不一般大。
发现了这些之后,老王就来了本事,他在这一群人里面,不停挑唆,给这个多一点,给那个少一点,制造矛盾,拉拢分化。
总而言之,把他在张家管事,练出来的嘈聒本事,全拿出来了。
还有几天下来,这一百多士兵,就四分五裂,彼此都动了刀子,伤了好几个。
老王却是相当满意,因为只要继续下去,这帮人收拾不了残局,就都要听自己摆布。
他能掌握这一百多人,就能跟元廷勾搭,弄个团练乡勇的身份,没准还能谋个官位。张家不愿意给元廷做事,那是他们傻!
可以说,老王的计划几乎成功了。
可就在这时候,朱元璋救出了郭子兴,又设法化解了战事,没有让郭子兴和赵均用开战……瞬间老朱名声大振,村子里的老人听到了消息,又看了看乱成一锅粥的分田。
干脆把这帮士兵叫到了祠堂,跟他们把话说开了。
你们没那个本事,别痴心妄想了,再说你们背叛了朱公子,就不怕朱公子问罪?
这些士兵一看,似乎也的确是这样。
他们干脆放弃成见,一起去临淮镇请罪。
在他们动身之前,把老王给抓了起来。
都是这个混账东西,害得他们内讧,一定要交给上位发落,狠狠惩治。
就这样,他们押着老王,到了临淮,顺便把老王身上的那一包首饰也上缴老朱。
最初朱元璋还不知道这个人跟张希孟有关系,可是看到了长命锁,金镯子,上面都有刻字,一下子就想到了张希孟。
“主公,临淮镇只是小试牛刀,往定远去,分田就是一切的核心,务必要分好,分得妥当,分得心服口服,只有如此,才能得到民心!”
朱元璋连连点头,他也不想跟那一百多个蠢货一样,把自己弄得四分五裂,内斗起来。
正在这时候,李善长来了。
“上位,卑职正好有些见解,要说与上位参详。”李善长自信满满。
李善长是当惯了小吏的,而贾鲁当过工部尚书,中书左丞,跻身宰相之列。换句话说,他们俩的差距,就是乡镇小官跟中枢大员的距离。
同样的画大饼,张希孟不行,甚至朱元璋都不行。
唯有贾鲁能画,而且还能让李善长心甘情愿,坦然接受。
“老大人,您是说在下追随上位,就能青史留名?”
贾鲁一笑,“岂止是青史留名,这里离着沛县不远,王气所在,一千多年前,萧何辅汉,成就霸业。老夫似乎记得,萧何早年也不过是县衙的小吏罢了!”
李善长面色骤变,他拿汉高祖鼓动朱元璋,现在贾鲁拿萧何忽悠他,也算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了。
有趣的是朱元璋在接受了疫苗之后还能冷静面对,李善长却不可救药地中招了。
他想了好半天,终于狠下心。
来都来了,就跟着姓朱的干了!
不过李善长到底还有一丝疑虑,他沉吟片刻,这才道:“老大人,如今豪杰并起,天下大乱。何以上位能取得天下,收拾旧山河?”
“哈哈哈!”贾鲁大笑,“你不是看过了吗!”
李善长怔住了,片刻之后,他脸色涨得通红,双手不住颤抖,显得很激动,鼓足勇气,询问道:“老大人,难道真的要对豪强士绅下手?就不能通融?”
贾鲁一笑,“李善长,你是个聪明人,老夫不妨把这个事情说破了。蒙古人席卷天下,夺了大宋江山,固然是杀戮作恶,罄竹难书。但不少豪强地主还是安然无恙,继续荣华富贵。那些租种地主土地的佃户也是如此。不过是多了几个蒙古人主子罢了。该挨饿还是要挨饿,该受欺负,还是要受欺负。所不同的可能是以往三个人打他,现在变成了五个人……左右差不了许多,你说是吗?”
李善长深深吸了口气,情不自禁点头。
他对这话是五体投地地赞同。
因为他李家就是这样,守着几百亩土地,安安稳稳过日子。
李善长萌生了反对元廷的念头,也是瞧着红巾遍地,往上爬的路又被断了,一气之下,干脆投靠朱元璋,博一个前程,仅此而已。
想到这里,李善长再看那个小册子,他就明白了过来。
这份分田方略,不是单纯的给老百姓一点土地,换来百姓支持那么简单。
你要推翻元廷,要恢复旧日山河。
老百姓就要问一句,有什么用?
如果还是不死不活的样子,为什么要搏命?
恢复大宋朝能怎么样?
我们爱大宋,大宋爱我们吗?
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,飞龙九五重开大宋之天!
这句流传黄河两岸的口号,本质上是空的,飘在天下,没法落地。
可若是一旦跟这份分田方略结合起来。
天雷地火,瞬间凑齐。
能把大元朝的天下,炸出一个大窟窿来!
什么叫重开大宋之天?
那就是铲除豪强,均分田亩,平均土地,共同承担徭役赋税,并肩作战,直到杀出一个新天地为止。
至于李善长的想法,不能说没用,他把负担压在了流民身上。招募流民,耕种官田,让流民承担更多的田赋兵役。
对于那些士绅地主,以及他们的佃户,没有多少触及。而且由于官田赋税沉重,很多人会想方设法,把官田变成民田,减轻负担。
一旦这样的话,他们就从抗元的战车上下来了。
说穿了,李善长的方案只动员了一半的人。而张希孟的计划,是动员除了极少数地主之外的所有人。
格局大小,高下立判!
“天下豪杰虽然不少,但多为莽夫碌碌之辈。能重用文臣的都不多,更不要说胸怀韬略,腹有锦绣了。朱将军不论智勇,格局,皆远在群雄之上……公年富力强,得遇明主,他日必为史书明相,流芳百世!”
贾鲁称呼李善长为公,就是在说,你日后的地位肯定在我之上。
李善长自然听得出来,他口称不敢,可心里却是乐开了花。只不过李善长也不傻,那个张希孟虽然年轻,但是能提出分田方略,也不是寻常人物,而且显然朱元璋更看重他。
这一点李善长也没办法,先来后到,谁让他晚了!
不过他也有优势,那就是丰富的行政经验,还有跟下面人无与伦比的打交道经验。
就拿张希孟设想的分田计划来说,的确比起大多数的方案都公平合理,但是在李善长这种老吏看来,依旧是漏洞许多,可以操作的空间不小。
在仔细推敲了一夜之后,李善长主动来拜见朱元璋。
而朱元璋此刻也在和张希孟聊分田的事情,贾鲁也在。
要说起来,田绝不是那么容易分的。
眼前就有个活生生的例子,张家的仆人老王是怎么被抓住的,又是怎么送到张希孟手里的……这事情还挺有趣的。
前面不是说了,有一批士兵,偷了兵器,逃回了家乡,不愿意跟着朱元璋干了。
当时老朱去救郭子兴,也顾不上这些人,还生怕他们一走,影响了军心。
可是这帮人回到了家里,也没闲着。他们在军中见识了处置卢家,见识了分田,觉得热血沸腾,就该这么干……大家伙都是穷苦人,回家之后,就赶快落实。
他们聚集了一百多人,把当地一个地主,两家富户都给抓起来,当众砍头。
然后就组织分田……可是在这时候他们傻眼了,因为没有人读过书,也算不清田亩多少,不知道该怎么执行。
很凑巧,老王偷了张家的首饰,本想往南跑,找个太平的地方躲起来。可是兵荒马乱,根本跑不掉,他身上拿着一包首饰,想找个当铺换钱都很艰难。
他只能藏身村子里,靠着一个老农帮忙度日。他也够不要脸的,竟然拾起了张老爹的身份……说自己是读书人,为了躲避战祸,结果不幸遇到了元兵,妻儿都死了,他好容易逃出性命云云……
老农收留了他,给他住的地方,又给他一些粮食,条件就是每月收一件首饰。
老王躲了好几个月,元兵也退了,他就琢磨着去一个安稳的地方。
还没走成,就让一帮兵找出来,你不是识字吗?不是读过书吗?
帮我们分田!
老王很傻眼,我就是个奴仆,你们就拿这个考验我?
士兵们不管这些,刀压在了脖子上。
老王只能答应,不过很快他就发现了,分田这事,可大有关键……哪块好,哪块坏,有没有灌溉,一亩水浇地比起一亩普通的田,产量能高出一半。
还有,在农村缺少测量工具,因此估算土地面积,用的是弓步法,一弓步算五尺。这就出了问题了,一个大个子和一个小个子,腿长肯定不一样,弓步也不一般大。
发现了这些之后,老王就来了本事,他在这一群人里面,不停挑唆,给这个多一点,给那个少一点,制造矛盾,拉拢分化。
总而言之,把他在张家管事,练出来的嘈聒本事,全拿出来了。
还有几天下来,这一百多士兵,就四分五裂,彼此都动了刀子,伤了好几个。
老王却是相当满意,因为只要继续下去,这帮人收拾不了残局,就都要听自己摆布。
他能掌握这一百多人,就能跟元廷勾搭,弄个团练乡勇的身份,没准还能谋个官位。张家不愿意给元廷做事,那是他们傻!
可以说,老王的计划几乎成功了。
可就在这时候,朱元璋救出了郭子兴,又设法化解了战事,没有让郭子兴和赵均用开战……瞬间老朱名声大振,村子里的老人听到了消息,又看了看乱成一锅粥的分田。
干脆把这帮士兵叫到了祠堂,跟他们把话说开了。
你们没那个本事,别痴心妄想了,再说你们背叛了朱公子,就不怕朱公子问罪?
这些士兵一看,似乎也的确是这样。
他们干脆放弃成见,一起去临淮镇请罪。
在他们动身之前,把老王给抓了起来。
都是这个混账东西,害得他们内讧,一定要交给上位发落,狠狠惩治。
就这样,他们押着老王,到了临淮,顺便把老王身上的那一包首饰也上缴老朱。
最初朱元璋还不知道这个人跟张希孟有关系,可是看到了长命锁,金镯子,上面都有刻字,一下子就想到了张希孟。
“主公,临淮镇只是小试牛刀,往定远去,分田就是一切的核心,务必要分好,分得妥当,分得心服口服,只有如此,才能得到民心!”
朱元璋连连点头,他也不想跟那一百多个蠢货一样,把自己弄得四分五裂,内斗起来。
正在这时候,李善长来了。
“上位,卑职正好有些见解,要说与上位参详。”李善长自信满满。